苦丁茶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云南普洱茶是瓜芦相信的人分分钟被洗脑 [复制链接]

1#

前一段时间,说了刘仲华的事件,来了一些学者,抨击云南普洱茶是瓜芦,伤身体的问题,在这里给大家统一解释,这件事我记得是在我学茶的时候发生,是年,那时候是看到一个群里说云南普洱茶大多数是瓜芦茶,并且列举了很多证据,当时并没有去过多在意此事,因为我认为这种说法是肯定是有问题的,为什么呢?

如果我们翻开茶经,就知道开头第一句,茶树是一尺,二尺,二人合抱,树如瓜芦,是的,茶树的树如瓜芦,果实像栀子,等等,瓜芦是啥?在七之事中,陆羽记录了《桐君录》:“西阳武昌庐江昔陵好茗,皆东人作清茗。茗有饽,饮之宜人。凡可饮之物,皆多取其叶,天门冬、拔揳取根,皆益人。又巴东别有真茗茶,煎饮令人不眠。俗中多煮檀叶,并大皂李作茶,并冷。又南方有瓜芦木,亦似茗,至苦涩,取为屑茶,饮亦可通夜不眠。煮盐人但资此饮,而交广最重,客来先设,乃加以香芼辈。”。也就是说,这里有点奇怪,为什么呢?

其树如瓜芦,那么陆羽说的瓜芦木是不是就是“一之源”的瓜芦呢?如果正确,我们继续往下看,“而交广最重”说明在广州属于特产,在这份资料我们发现了,瓜芦的产地,那么这到底是啥?很有意思的是搜索广州瓜芦根本找不到瓜芦的树木照片,通过之前的南北朝陶弘景的资料来看,瓜芦的别名叫皋芦,产地龙川县,应该也在广州,找了一下龙川的皋芦,居然也没有,这是不是很奇怪?如果我们再深入,根据当代茶圣吴觉农的资料来看,就有了比较细致的说明。

吴觉农老师在《茶经述评》中是这么说的:茶树叶是茎尖的叶原基发育而来的,是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,也是茶农的生活对象。叶形有卵圆形、倒卵形、圆形、椭圆形、长椭圆形、披针形等。叶面有光暗、粗糙、平滑之分,叶表面通常有不同程度的隆起。叶质有厚薄、软硬之分。叶尖形状有长短、尖钝之分,分锐尖、钝尖、渐尖、圆尖等。叶缘有锯齿,一般有16~32对;锯齿上有腺细胞,老叶脱落后留下褐色疤痕;叶脉网状,侧脉伸展至叶缘三分之二处向上弯曲呈弧形并与上方侧脉相连。叶片在茎上的着生状态分上斜、水平、下垂三种。叶片的大小以叶面积表示或以叶长乘以叶宽。通常计算叶面积的简便方法是叶长×叶宽×0.7(系数),以平方厘米表示。茶树品种分为大叶种,中叶种,小叶种即以此为依据。面积在28~50平方厘米之间或长10~14厘米×宽4~5厘米,称大叶类;面积在15~28平方厘米之间或7~10厘米×宽3~4厘米称中叶类;面积在15平方厘米以下或长7厘米以下×宽3厘米以下,称小叶类。好家伙,出了三分二的东西,对于数学盲区的我,计算公式是完全看不懂,只会看结果,相信很多文化人也像我一样吧,所以很多人被人忽悠洗脑了。

为什么我没有呢?因为我喝茶,喝茶就要比较,目的就是真正的茶实践出来,而很多文化人,修行的人并非这样,他们要的是修行的结果,完全会忽略这些细节,所以内卷是这么来的。

在年,我在学茶期间,遇见一个这样的茶叶交流者,他告诉我,很多茶都是有问题的,他们家的茶不会。而且告诉我,我给他泡的茶,他胃不舒服,当时我并没有在意,为什么呢?因为我没感觉到胃不舒服。而他告诉我,很多人会把“野茶”,就是像那种茶叶的叶子混在里面,这种茶苦涩,但是因为茶叶本身有苦涩,所以大家喝不出来,我就奇怪了,我问他,我这茶有么?他说没有,但是胃不舒服,但他也不知道为什么,超过了他的认知范围,于是这件事也没在意。为了这次交流,我还买了他的一饼茶,买回来,就后悔,只比市面品牌茶好了一点,还没我的茶好喝耐泡,苦涩依旧不化,违背了他当时的理论,于是这件事就这么过了。

今年我在写刘仲华的事情上,有些科班学生开始来和我说,我的云南普洱茶属于“瓜芦”,这才让我想起了这件事。首先,在古代资料里,瓜芦是说今天的皋芦,皋芦是苦涩的,至于怎么苦涩,我真没喝过,而且经过说明,我想起了一个人,高发倡。当时一直说他的云南茶才是茶,别人的茶都是瓜芦,并且把一些资料贴在了网上,关于这些资料挺多,但是很多人在经过实践后其实都否定了他的研究,为什么呢?

在某个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