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话说,“冷在三九,热在三伏”。全年最热的三伏天已经到了,都说这段时间“没有最热,只有更热”,不禁让人想起“我和烤肉之间就差一撮孜然”的段子。那么三伏究竟是怎么来的?如何做好应对呢?
对此,医院中医科博士唐明哲表示,伏天人体血管处于扩张状态,如果过度贪凉,比如长时间吹空调、电扇,喜欢洗冷水澡等,寒邪很容易趁机入侵,让身体在无形中被伤害,所以三伏天除了防暑还要防寒。
今年三伏长达40天
今年的三伏“超长待机”40天。最近一段时间,高温、高热“上蒸下煮”的“桑拿天”模式频繁出现,酷暑难耐,因此中暑的人也不少。
唐明哲介绍,说起三伏,先要简单了解两个节气。第一个是夏至,这天白昼长,太阳角度最高,但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。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蓄积,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,这就是为什么夏至后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少了,气温却一天比一天高。
第二个要了解的节气就是夏至之后的小暑。今年7月7日是小暑,古人说:“暑期至此尚未极。”小暑过后,全年最热的三伏天就到了。伏天是雨水集中,全年最热的日子,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。
那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,又在什么时候结束?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“干支纪日法”确定的。由初伏、中伏、末伏组成。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,是初伏的第一天,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,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。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,那么中伏就是20天,俗称两个中伏;若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后,中伏就是10天。今年夏至后的第五个庚日就在立秋之前,所以今年的伏天有40天,7月21日是中伏的第一天,长长的20天中伏才刚刚开始。等出伏以后,随着日照时间缩短,天气会一天比一天凉爽。
三伏天还有很多习俗,比如北方人“头伏饺子二伏面,三伏烙饼摊鸡蛋”。很多人很好奇,为什么初伏要吃饺子?唐明哲介绍,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,每天吸收的热量多、散发的热量少,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,一天比一天热。同时,夏季雨水多、空气湿度大,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。此时人体的感受是闷热难耐、倦怠懒言,饭都不想吃。饺子在古代逢年过节才能吃一顿,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,可以激发人的食欲。另外,饺子的形状像元宝,而“伏”与“福”同音,所以饺子又有“元宝藏福”的说法,寓意人们在头伏吃饺子,可以平安度过夏季。
适当运动多补水
进入三伏天,防暑是必不可少的。唐明哲表示,在这个一年中最热的阶段,人体水分流失较快,气温酷热难耐,要尽可能避免长时间剧烈户外活动。
夏天运动锻炼,最好选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,做好防晒措施。场地宜选择公园、江边、湖边等空气新鲜处。锻炼项目以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、广播操为宜。
夏天大量流汗会引起盐分大量流失,使血液中形成胃酸所必需的氯离子储备量减少,从而影响胃液中盐酸的生成,不利于铁和钙的吸收,所以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。用汤茶类补水是不错的选择。汤类含有大量的水分和钠、钾、镁等有机盐,而茶水可生津提神,减轻疲劳。不过,这些汤茶热着喝才能起到解暑的功效,因为温热的茶饮能通过舒张汗腺将体表温度降低1—2℃,消暑效果远优于冷茶。
唐明哲还强调要养心,保持情绪平稳。很多中暑与不良情绪有关,如“情绪中暑”,肝火动、心火大,夏季时人本身阳气旺,汗多,再动肝火,身体很容易出现阴阳失衡。
避免生食冷饮过度
进入夏至后气温升高,冷饮、生冷水果成了大家的最爱。唐明哲表示,这种饮食习惯导致湿气侵入人体,使水湿困脾,容易出现消化功能障碍、食欲不振等。
唐明哲推荐了一些开胃食物。第一个是苦瓜。中医认为苦能清火燥湿,三伏天暑湿比较重,暑湿实质就是湿热,苦瓜既可以祛伏天之火,又能祛湿。湿气去了,脾胃功能恢复,胃口就好了。如苦瓜炒蛋就是伏天里一味很好的菜肴。
除此以外,莲子心、苦丁茶都是苦味食物,伏天都可以代茶饮。但凡事无绝对,也要因人而异,脾胃虚寒的人要慎吃,因为苦寒易伤阳气。
第二个是冬瓜。从中医角度来看,冬瓜味甘、性凉,且入肺、大肠、膀胱经,具有一定的生津止渴、消肿解毒功效。现代医学认为冬瓜中还含有丰富的丙醇二酸,这种物质能抑制体内糖分转化成脂肪,从而有效减少脂肪在人体内堆积,起到减肥瘦身的作用。同时,冬瓜中还含有大量的粗纤维,这种物质能促进肠胃蠕动,使得堆积在肠胃中的食物能更好、更快地被消化分解。
还有一些酸性的食物,如山楂、话梅等可以增加食欲。高温下出汗多的同时会大量饮水,也会稀释胃酸,吃酸的食物会增加胃酸的浓度,健脾开胃。
在夏季饮食上,还要多食甘凉食物,尽量不吃辛辣温燥食物。
既要防暑也要防寒
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阶段,可是还有一个说法:伏天更要防寒。
唐明哲介绍,伏天人体阳气和自然界一样,在一年中达到顶峰,血管处于扩张状态,腠理开泄(指夏日出汗较多),如果过度贪凉,寒邪很容易趁机入侵。三伏天期间,很多人吃冷饮没有节制,又长时间吹空调、电扇,喜欢洗冷水澡,这些过度贪凉的行为都可能让身体在无形中被寒邪伤害。很多疾病都是由于进食寒凉而导致阳气受损,或过于贪凉引起外邪入侵所致。所以千万不要小看夏天的寒邪,三伏天除了防暑还要防寒。
三伏天有没有养生的好方法呢?唐明哲分享了三个养生小办法。第一,睡好午觉。一天中的子时(23时至1时)、午时(11时至13时)是阴阳交顺的时间点。子时阴气最盛,之后阳气就会渐生;午时阳气最盛,之后阴气就会渐生。在这样阴阳变化的时辰,必须让身体得到很好的休息,子时要让自己处于深睡状态中,以养蓄身体的阳气。
而午时虽然阳气顶盛,也不能过分使用,适当睡一小会儿可以调整身体的状态,更好地保证下午时间段的精力充沛。三伏天“子午觉”的原则是“子时大睡,午时小睡”。医生在临床上也常和患者讲,三伏天最晚要11时之前入睡,中午午睡不超过半个小时,依据就在这里。
第二,服用陈醋泡姜。其实广东大部分人都适合服陈醋泡姜。因为夏季猛吹空调加上大吃寒凉食物(凉茶),导致广东人体质发生了变化,阳气虚体质的人较多。陈醋泡姜可以提升人体阳气,养胃健脾。这两个的组合也很有寓意,醋是收敛的,可以收敛姜的生发之气,让原本辛散的姜变得平和起来;而姜温阳的性质还在,却避免了上火。
陈醋泡姜做法及用法:将生姜切片,把切好的姜片放到一个罐子里,倒入陈醋,没过生姜。保鲜膜包裹在罐子口上,注意要密封。放入冰箱一个星期后就可以吃了。建议每日早上服1到3片,因人而异,但近期有上火症状的人忌用。
第三,温水泡脚。进入伏天后,会感到四肢乏力、身体发重、汗多而黏腻不爽,吃东西也感觉没有胃口,吃下去难以消化,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湿邪。而用热水泡脚是对付湿邪的好办法,可以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、足太阳膀胱经等经络,从而起到健脾、除湿、通经的作用。
本文来源:南方日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