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丁茶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菜根谭随想念头要浓,勿陷枯寂, [复制链接]

1#

念头浓者,自待厚,待人亦厚,处处皆浓;念头淡者,自待薄,待人亦薄,事事皆淡。故君子居常嗜好,不可太浓艳,亦不宜太枯寂。

这句话怎样解读重点在于念头这个词在这句话里面怎么理解,其实从实用的角度来说,每个人读菜根谭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,能够指导自己实践,提高个人水平,能够把自己工作处理的更好的解释,从这个角度来说,译文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解释。人常说,“尽信书不如无书”,所以读菜根谭最好的方法是把原句背诵下来,把别人的解释做为一种参考,在工作生活里时时揣摩怎样理解最适合自己。

我根据自己个人实践的理解,并尽量让译文具有普适性,把这段话解读一下,和随便一本《菜根谭》里的译文做个对比:

书译版本:一个心胸开朗的人,自己的生活丰足,对待别人也慷慨大方,因此凡事都讲究豪华气派;一个欲望淡泊的人,自己过着清苦的生活,对待别人也很淡泊,因此凡事都表现得平淡。所以君子日常的爱好,既不可过分讲究奢侈豪华,也不可过分刻薄吝啬。

自解版本:一个情感丰富,内心强大,热爱生活的人,对自己好,对别人也好,重情重义,凡事处理的合情合理,能让人感到浓浓的情义。一个情感匮乏,懒惰消极,觉得生活没意思的人,自己过着清苦的生活,家人跟着受苦,对待外人就更不用说了,凡事处理的平淡,让人感受不到人情味,所以,人的日常生活,不可以事事讲究,过分的奢华,也不可以过分的清苦乏味,要能拿得起放的下,该享受的时候享受,该节俭的时候节俭。

要做到这样,关键的有两点,一个是热爱劳动,“吃苦不苦”,一个是拿得起放的下,我以日常饮食为例聊聊这个。一个人喜欢吃不一定是坏事,只要他喜欢做饭,饭做的好,不但自己能吃好,一家人都能吃好,闲了把朋友请到家里,吃饭、喝茶、聊天,大家都觉得愉快,也经济实惠,是我们普通人可以做的到的事情,请客也是如此,一个讲究吃,善解人意的人,一来了解客人的喜好,二来对菜品风味很熟悉,能点的荤素、营养各个方面搭配合适,还能照顾到客人口味,大家都有喜欢吃的菜。

为什么强调热爱劳动?只有真正热爱爱做的人做起事情不感到苦,别人看着累,自己觉得平常,才有可能经常这样做。人常说“久病床前无孝子”,只有热爱劳动,经常干习以为常的人才能把久病的父母日复一日的伺候的很好,喜欢干经常干某件事,说起来简单平常,但这是个真功夫,做不了假,假的真不了。

禅修里讲吃饭是禅,比如《菜根谭》里还有句“浓肥辛甘非真味,真味只是淡;神奇卓异非至人,至人只是常。”这里只解前半句,书上解释为“浓烈肥美辛辣甘甜,这不是真正的美味,真正的美味就是清淡。”,大家都知道,一分价钱一分货,好吃的就是好吃,除了贵没有缺点,比如水果专卖店里的高价水果就是比路边小摊上的普通水果好吃,谁尝了都知道那个好吃,浓肥辛甘就是比粗茶淡饭好吃,谁也不能否认这一点。

菜根谭上说“真味只是淡”也是有道理的,其实意思是事情可以这样,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,比如八分吃日常饭菜甚至粗茶淡饭,遇到过节、喜事、招待亲朋等这两分吃好的,想吃什么吃什么。重点放在能把粗茶淡饭吃的跟美味一样,真的觉得可口舒服,真正拿的起来,遇到好吃的就吃,吃完了不再想接着吃第二顿,放得下不贪。日常生活里就这么修行。

很多年前和朋友聊天喝茶,朋友说不要好茶,养成习惯消费不起,推荐喝苦丁茶,说这才是修行;我说喝苦丁茶是修行拿的起,喝好茶放的下,都是修行,当时觉得自己境界高。过了一两年有一次又和这个朋友一起喝茶聊天,他泡的苦丁茶,喝起来谈笑风生,面不改色,真的不觉得苦,我喝了两口就喝不下去,因为平常就没喝过,这时感到几分惭愧,论思想也许我高一点,但也未必如此,也许是朋友深藏不露,但要真论实干,我是确实不如人家,修行的境界上差的不是一点半点。不论贫富,只有真正拿的起放的下的人才能舍得,真正做到自待厚,待人亦厚,这个和热爱劳动一样,是个真功夫,做不了假,假的真不了。

菜根谭的这句话还可以这样理解,自私和无私相辅相成,自私是无私的根本,自待厚才能待人亦厚,无私是自私的终点,人要想真正活的幸福,不可能光顾自己,离不开无私。“善待自己、热爱劳动、关爱他人”,“拿的起,放的下”这些话看起来很平常,如果真正照这个做,仔细品味,就会发现这些话称得上修身齐家之真言。虽然现在还不能完全做到,但这对我来说很重要,我要求自己这样修行,也这样教导女儿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