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是中华文化的血脉,茶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内容。一壶茶亦雅亦俗,一杯茶气象万千。
一部清朝人写明朝生活的《儒林外史》,贯穿了各种茶事。无论官绅文人还是市井百姓、贩夫走卒,见面都是一杯茶——在一杯茶中寒暄客气,在一壶茶中谈文论诗,在一碗茶里聊家长里短……
有的茶事很精致繁琐,有的茶事很随意简单;有的茶事是一个人的浮沉史,有的茶事是萍水相逢的传奇。阅读小说,也行走在一条茶之路上,领略一壶茶中的人间冷暖,见证一杯茶中的气象万千……
1、乡间小庙的寻常早茶
小说第二回,薛家集的村民们在观音庵开会议事,为头的申祥甫进门就是一通排揎,指责和尚连香油都不舍得多放,白白领受乡民们的香火。和尚不敢吱声,陪着小心,赶紧泡茶招待大家:
“(和尚)拿一把铅壶,撮了一把苦丁茶叶,倒满了水,在火上燎的滚热,送与众位吃。”
这大概是最简单的煮茶方式,而苦丁茶不仅是茶,也有中药药效,这应该是和尚最好的茶叶了,此时被申祥甫指责,赶紧拿出来款待众人。
众人相聚,仅仅喝茶是不够的,还要配上相应的茶点。但和尚没有马上拿出来,等到官最大的夏总甲到来后,他才端上茶盘,里面是“云片糕,红枣,和些瓜子,豆腐干,栗子,杂色糖——摆了两桌。”虽然都是普通百姓的吃食,便宜易得,可品种很丰富,看起来十分热闹,充满了世俗的烟火温情。
2、风流公子的精致茶话会
相比薛家集的观音庵,世家公子杜慎卿在南京寓所请客,就精致得多,也优雅得多了。吃完饭后,他拿出的“是雨水煨的六安毛尖茶,每人一碗。”毛尖是茗茶,水也不是寻常的水,是精心留存的雨水——让人想起《红楼梦》中妙玉用梅花雪烹茶,都是文人雅士的讲究。
点心就更加精致了,“便是猪油饺饵,鸭子肉包的烧麦,鹅油酥,软香糕。”——真是红枣瓜子没法比的,我们虽然没吃过,可看着名称就是唇齿留香,垂涎欲滴了。杜慎卿请的三位客人是穷困书生和孤陋寡闻的乡下财主,这顿茶饭实在让他们见所未见,大开眼界,以至于回到住处,还“恍惚如在梦中”……
3、一个少年的浮沉故事
马二先生游过西湖、经历过洪憨仙诈骗未遂后,再次去城隍山吃茶,看到茶室旁边新添了一张桌子,一个清瘦的少年正在给人拆字算命。偶尔一瞥见,发现这少年竟在读他选编的八股文,顿时心生好感,便跟他搭讪起来。
少年很有礼貌,尽管知道马二先生不拆字,不是他的生意,却也恭敬地请坐,然后去茶室里“开了一碗茶”端给马二先生。如此,让马二先生更加喜欢。得知他叫匡超人,流落于此无钱回家,当即仗义相助,送了他十两银子和一件旧棉袄,鼓励他好好读书上进。
还是这个匡超人,考中秀才被选取教习后再回杭州,旧日诗友景兰江想找他聊聊,“要邀到茶室里去坐,匡超人近日口气不同,虽不说,意思不肯到茶室”,匡超人自觉已经上了档次,根本不屑于清淡简陋的茶室了。景兰江无奈,只好请他去了一家酒楼。此后在酒楼上、在小船中,他高谈阔论,再也看不上曾经对他有大恩的潘三和马二先生了……
4、两个老人的风雨江湖
嘉靖九年,芜湖的甘露庵中来了一位自称叫“牛布衣”的老儒。牛布衣住下后,白天去寻访朋友,晚上便一个人在灯下吟哦诗词,非只一日。
“老和尚见他孤踪,时常煨了茶送在他房里,陪着说话到一二更天。清风月明的时节,便同他在前面天井里谈说古今的事务,甚是相得。”
老和尚是个热心人,他见牛布衣孤单,便时常来找他聊天。他们煮一壶茶谈古论今,坐在天井前赏清风明月,聊到共鸣处,彼此会心一笑。人生至此,夫复何求?
不久牛布衣病重去世,临终前,将自己的后事全都交代给这个相识不久的老和尚。老和尚也没有辜负他,邀请众邻居,为牛布衣办了一场虽然简单却也郑重的丧事,他亲自为之入殓、念经、停灵、供奉香炉魂幡,尽心尽力。
“茶烟一缕轻轻扬,搅动兰膏四座香。”茶是自然的馈赠,茶也是光阴的传奇,一杯茶承载着一段故事,一杯茶里藏着每个人的苦乐人生。《儒林外史》中的茶之路还很长,下篇继续讲……
#儒林外史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