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里是刘小顺的生活记录。
如果你没在广州本地的“凉茶铺”喝过“凉茶”,以为所谓“凉茶”就是超市里卖的“王老吉”那种味道,那你恐怕就大错特错了!
广州的“凉茶”跟我们通常所说的“茶”没什么关系,甚至可以说它就是“中药”本药,如果没做好心理准备的外地人第一次在广州喝“凉茶”,以为只是普通饮料,通常都会被苦到骂娘。
广州的“凉茶”实在太苦了,无法形容的苦,我觉得比一般“中药”还苦,入口一瞬间就能从舌尖苦到嗓子眼,然后再从嗓子眼冲回到舌尖,苦味就这么来回疯狂奔突,直到你嘴里几乎每个角落都被那种奇怪的苦味占领为止。
好多外地人在广州第一次喝“凉茶”,刚入口就像受刑一样,立刻手舞足蹈,咽也咽不下,吐也吐不得,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。
其实你吐了也没用,吐了还是苦。
我算很能“吃苦”的人,平时喜欢吃苦瓜,还会喝苦丁茶,但我第一次喝到广州的“凉茶”,还是被苦到面部变形,鼓起好大的劲才咽下去。
广州“凉茶”的苦不是一般的苦,那种苦可能还带着涩、可能还带着酸、可能还带着一系列难以名状的怪味,如果你不来广州亲自尝一下,就很难明白那种味道。
为什么广州人要喝“凉茶”这种苦得要命的“中药”来当日常饮料?而且,还骗我们外地人说这是“茶”?
据说是因为广州的气候原因,广州大部分时间都比较湿热,所以广州人很容易“上火”,还容易“湿气”,久而久之,广州人就习惯用各种清火祛湿的中草药来熬汤当作日常饮用了。
因此广州“凉茶”里的“凉”,指的是里面大多使用属性“寒凉”的中草药,而“茶”,指的是像煮茶一样用植物煮出来的汤水。
广州的“凉茶”,除了不是我们所想象的“茶”之外,它也不是“凉”的,因为它本来就是“中药”,所以它还得“趁热喝”,你说这事是不是整得让人挺迷糊?
刚搬来广州时,我觉得“凉茶”应该就是广州一种特殊的当地文化,体验体验就行了,也没想真的像广州人一样当作日常饮料。
本来生活就够辛苦了,谁还要有事没事喝这么苦的“凉茶”?
结果我发现,果然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”。前段时间我在广州经历了几次严重“上火”,不管怎么多喝热水、多清淡饮食都没用,于是就在广州朋友的建议下,去喝了几次“凉茶”。
不知道是“凉茶”起了作用,还是我自己的心理暗示,喝过几次之后,我就真感觉“上火”症状很快得到了缓解,还挺“玄乎”,不管是啥原理,看来我确实要“入乡随俗”才行啊!
现在,我在广州已经生活了三个多月,就越来越习惯喝“凉茶”了。最近几天,广州降温又下雨,我更是天天出去找“凉茶”,没办法,“湿气”重啊,必须要祛湿啊!
当然,我也开始越来越习惯“凉茶”的苦,不够苦还觉得不带劲呢!甚至连店家附赠的用来解苦的陈皮都可以不用吃了。
不过让我奇怪的是,“凉茶”作为广州一大本土文化、特色饮料,现在却都往往藏在不起眼的小巷子、城中村,或者老城区的小街道上。
而广州比较繁华现代的商业区或者新城就不太常见到“凉茶铺”了,放眼望去,几乎全是各种品牌的奶茶店或者柠檬茶店抢了风头,你往往要找好久才能找到一家“凉茶铺”,还不太起眼。
我就在想,既然被抢了风头,广州人为什么没想过把“凉茶铺”也做成“网红店”呢?就像现在铺天盖地的奶茶店或者柠檬茶店一样,把店面装修得很漂亮、很有特色,能吸引很多网红来打卡的那种。
“凉茶”本身可以不用变,依然坚持传统的配方和味道,但搭配解苦的陈皮可以做各种改良啊,比如有各种不同口味的陈皮,还有各种不同形状的陈皮,比如跟迪士尼联名,做成米老鼠形状的陈皮之类的?
既然现在大家都这么喜欢喝咖啡、喝奶茶,广州为什么就不把一两家“凉茶铺”也打造成“网红店”呢?这样岂不是可以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?
到那时候,下午茶时间你就可以跟朋友“高傲”地说:“我等下准备去喝一杯热广式哦!今天天气有些湿寒,让广式主理人为我做一杯今日特调吧!”怎么样?这逼格是不是立刻就上去了?
当然,广州这座城市嘛,似乎一直不太喜欢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,如果把“凉茶铺”搞成“网红店”,最终会导致“凉茶”涨价的话,那广州人肯定都不答应。
既然这样,就还是让“凉茶铺”继续呆在不起眼的地方好了,反正想喝的人终究能找得到。
更多精彩内容,敬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