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白癜风哪里好 https://jbk.39.net/yiyuanfengcai/tsyl_bjzkbdfyy/n402uzf/放寒假了,如果带娃看世界的目的地清单里,有“惠州”这一站,那么在“半城山色半城湖”的市区里,除了西湖景区、东坡祠要去转一转。
我建议可以抽点时间,带娃去惠州博物馆去看一看。
那里面,有一件堪称是全国孤品的国家一级文物,那可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——唐代的“昆山片玉”茶磨。
一、唐代的“昆山片玉”茶磨。
年,在惠州梁化修筑一个水库时,出土了一件全国罕见的石磨,做工精致、造型精美,后来被考证为唐代用作研磨茶叶的器具,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。
由于它是昆山玉质地,上面又刻了“昆山片玉”四个字,通常大家就叫它“昆山片玉”茶磨。
这个唐代茶磨,整体呈浅铁红色,形制与现代石磨相似,由上下两部分组成。
上半部分为圆柱形,上阳刻“昆山片玉”四字,外璧中饰一圆形方孔钱币状浮雕,方孔正好为推磨把手,其对称处高浮雕一覆式莲花,作辅助推磨之用。
下半部分磨心高于磨流外沿,外璧作弧腹内收,壁上刻开窗卷草纹一周,饼形足稍凹,上刻纵向曲线纹一周。
这个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旋转石磨,整体制作工艺非常精湛,能够代表唐代石磨较高的制作技艺水平。
那么,磨上的四个字“昆山片玉”又是什么意思呢?
据查典籍,最早语出《晋书·郄诜传》,郄诜用广寒宫中一枝桂、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,故有后人以“昆山片玉”比喻珍贵稀有之物或赞美人才难得而可贵。
二、为什么堪称是全国孤品呢?
因为类似的器物,确实很少见。
在陕西法门寺地宫中,曾出土一套金银器,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、最美、最完整的唐代宫廷金银茶具。
这套茶器有茶槽子、碾子、茶罗子、匙子、托子、银方盒、银盐台等,但就没有这种款式的茶磨。
而在70年代,韩国新安海域打捞出水了一批中国元代瓷器,其中就有一件石磨,器型和惠州这一件比较接近,高12.2厘米,底径12厘米。磨同样由上扇、下扇、磨盘组成。上扇开菱形开光,开光正中已方孔,留作安装木柄以便转动。下扇和磨盘连在一起。
精美绝伦的法门寺成套茶器中,没有类似的器型;而新安沉船中有类似的器型,但精致程度又远远比不上这一件。
所以说,惠州博物馆这一件全国孤品,拿它做镇馆之宝,可算是实至名归。
三、这个精美的唐代茶磨为何会出现在惠州?
有一种说法是:
在隋唐时,当地官府发现当时社会风行茶话会,为讨好当朝上级官员,专门制作了这件精美的研茶石磨,或作为贡品。但因各种原因未能进贡,这件石磨最终留在了惠东梁化。
而通过这件唐代茶磨和相关展品,我们可以了解到:原来惠州的“食茶”的历史也是这么古远,始于晋而盛于唐宋。
它是岭南地区较早产茶的地区之一,比其它茶叶产区大约早几百年。
早在多年前的东晋时期,惠州茶文化就开始萌芽。东晋裴渊的《广州记》说:“酉平县出皋卢,茗之别名,叶大而涩,南人以为饮”,这酉平县即为后之归善县,古属惠州。所谓“皋卢”也就是苦丁茶。
而到了唐代,在宫廷、官员们、文人雅士中则非常流行煎茶、品茶的茶话会(或是茶宴),特别是清明时节。据说那件国宝茶磨,就是当地官员打算向上进贡的礼品。
进入宋代,则进入了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——上至宫廷,下至民间,无不好茶。“宋式点茶”可以说是宋朝人饮茶品茗的生活美学,而“点茶”往往伴随着“斗茶”活动。
据考,宋代的惠州,斗茶之风已十分盛行。
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游罗浮时作《书卓锡泉》道:“岭外惟惠人喜斗茶”。
在他寓居惠州的两年又七个月里,所写的多篇诗文中,除了写荔枝好吃的”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“之外,还至少有15篇,是讲茶事的,包括种茶、煎茶、食茶、斗茶、赠茶等。
而在南宋著名画家刘松年的《撵茶图》里,画作中的茶磨样式,就与“昆山片玉”石磨非常相似。
清初屈大均《广东新语》亦载:“罗浮幽居洞北有茶庵。每岁春分前一日,采茶者多寓此庵。其茶以受日阴阳分品之高下,试以景泰泉水,芳香勃发,是曰罗浮茶。”
观赏一件精美的茶磨,就能了解一段灿烂的中国历史,就能感受一些古人的风雅生活,做个有意思有自信的中国娃,不就是这般一点一点的建立起来的吗?
寒假争取多走走,多看看。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