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叫李勇,是兴义市泥凼镇*委书记。年上任后,赶上脱贫攻坚啃硬骨头、高质量脱贫摘帽的关键时期,我既是脱贫攻坚战场的指挥员也是战斗员。
泥凼镇是典型的石山半石山地区,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,占兴义市贫困总人口的六分之一,是兴义市脱贫攻坚战场上最难啃的一块“硬骨头”。
初到泥凼镇时,我了解到因四季缺水、土地贫瘠、农业欠收等情况,老百姓纷纷外出谋生,贫穷深深地困住了泥凼,我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如何破解关键难题、落实扶贫*策、逆袭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?都是摆在我面前的重大考题,也是组织的考验,更是群众的期盼。作为一镇之“家长”,面对着渴求脱贫致富的乡亲,我决心扛起主体责任,带领干部群众齐心谋发展,让这片土地恢复生机,并彻底撕掉贫困标签。
经走访找问题、查原因。我发现群众贫在水上、困在水上,那脱贫的出路和希望自然也在水上。
我立即主动向兴义市报告,申报了项目、协调了资金,在金竹凼村、堵德村纳瓦庆组实施了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安全饮水工程。一年里实地督进度,建成水厂1座、调节池26座,安装供水管网公里,惠及农户余人,全面解决了泥凼镇安全饮水存在的短板问题,为发展打下了基础。
李勇(左一)在安全饮水工程通水时试水
用水彻底不用愁,一门心思奔小康。我带领班子走村串户、实地调研,访民情听民意,把工作做得更细,把底子摸得更清,我与班子成员、群众共商脱贫之策、共谋致富之路让脱贫攻坚更好更快。经过反复研究,结合泥凼实际,确定了“山上种茶,地上种草,其余土地种植花生、*豆等市场风险较低、易储存、易销售的农作物”的产业扶贫思路。
说干就干,在老寨村、梨树村,按照农业产业革命“八要素”的总体思路,引导村民扩大苦丁茶种植规模,采取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(贫困户)”发展模式,打造产、供、销一条龙的产业基地。两年里,我一心忙着对接产业、上马项目、协调资金、指导发展,以提高品质、培养品牌、抢抓市场,让种茶面积扩大到了多亩,亩均农民纯收入达到元,比原来种植玉米亩均增收了元!仅老寨村的茶产业就给全村增加收入多万元,茶农年收入保持在1万元左右。年,我带领班子积极向上争取扶贫资金,在老寨村建起了茶叶加工厂,顺利解决了全镇苦丁茶深加工的问题。做大做强了苦丁茶支柱产业,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,鼓舞了干部群众的致富信心。
李勇(右一)推介老寨村茶产业
在梨树村和学校村,我们积极推广种草养牛项目,引导老百姓通过种植皇竹草、巨菌草发展种草养牛。采取“村集体+合作社+农户(贫困户)”统分结合的经营模式,扩大了养殖规模,延伸产业链,成为了在全镇范围可复制的发展模式。
在乌舍村,我们鼓励老百姓种植绿茶,发展绿茶、红茶产业,指导村合作社筛选适制茶树良种、创新茶叶加工工艺,提炼出泥凼绿茶、红茶品质特色。年,我又带领班子筹措资金,在乌舍村新建茶叶加工厂1个,解决了绿茶深加工问题。如今,乌舍村每年仅靠茶产业就能增收40多万元,茶农户均年收入1万多元。
产业的发展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,汗水和努力换来了泥凼镇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辛苦工作迎来了年泥凼镇如期实现脱贫!我也用实际行动完成了从“新来的李书记”到“我们李书记”的蜕变!贫困户赠给我“*的好干部 群众贴心人”锦旗,组织授予我黔西南州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嘉奖。
贫困户赠李勇“*的好干部群众贴心人”锦旗
我深深明白脱贫攻坚成绩的取得,是全镇上下共同努力、团结拼搏的结果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要真正实现全民脱贫、永久脱贫、不再返贫,还要立足长远,我们不能有停一停、歇一歇的念头,还要继续往前为乡村振兴战略全力奔跑。
李勇,年10月出生,年4月参加工作,中共*员,年1月至今任兴义市泥凼镇*委书记。
通讯员 周晓舟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钱星星 整理
编辑徐涛
编审尹长东李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