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丁茶

首页 » 常识 » 常识 » 揭秘最接近真相的思维是如何帮助老师处理师
TUhjnbcbe - 2023/1/30 2:27:00

01

凡事无绝对,关键要把控好“度”。凡事过度,就会朝着对立面发展,此即所谓“物极必反,乐极生悲”。

教育亦是如此。要想个个学生都考上“双一流”,无疑于痴人说梦。如果我们退后一步,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考上他心仪的学校,那就不错了。

很多老师能成功,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比别的老师更多的资源,而是他们懂得如何把控好“度”的问题。懂得什么叫恰如其分,不偏不倚,时刻都能找到打开生命维度的那个支撑点。

02

一个人越成熟,越能发现一个道理,即现实生活中,人们往往不是非黑即白,非对即错,更非非善即恶,非敌即友,因为黑与白、对与错、善与恶和敌与友,都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。

所以,如果我们单纯地用黑与白、对与错、善与恶和敌与友来判断事物,有失偏颇。

事实上,事物也好,生活也罢,本身就是矛盾的,即对立与统一。西方社会追求对立,即要么对,要么错,但在我们国家,则是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,因为了“三”,所以事物不是对立的,而是统一的。

正因为这样,所以西方人做事总喜欢用对错来评判,而中国人则强调把握分寸,即为人处世的度讲究对尺度的把握。

把握尺寸,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必须掌握的艺术。

03

老师最头痛的,莫过于自己所教的学生谈恋爱一事。

通常,老师都会说,学生谈恋爱就是错,就是要坚决反对。这话没有问题,问题出在,我们老师能不能弄清中学生为什么要谈恋爱。

首先需要我们弄清的一个事实是,中学生正处于情窦初开的青春期,他们对异性的渴求实际上属于正常的身理与心理反应,如果我们把这一现象归结于情商的表达,那我们就不会得出恋爱是错的结论。

真正懂得青春期学生的心理与身理的老师,都不会简单处理学生谈恋爱的事情。

这是一门需要我们所有老师值得深入思考与研究的学问。

如果遇到学生谈恋爱,你就认为这个学生是大逆不道而加以横加指责,我只能说,你根本不不懂如何教育学生。

你是老师,你不能用普通人的思维来定义学生。

学生谈恋爱,其实是渴求融入社会的一种表现。真正懂教育的老师都明白,促成学生谈爱的原因太多了,但我们一定不能说就是学生错了,这也与我们的教育有关,他们会选择站在指责学生谈恋爱就错了的圈子外面,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灰色地带,用自己的思维来进行判断。

学生谈恋爱是不对,可是你若是了解了学生的心理,恐怕就不会得出谈恋爱就是错这样简单的结论了。学生由于青春期的到来,到异性的渴求,那是再正常不过的心理与身理反应,我们不应该用谈恋爱就是错来定论,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爱,又为何要爱,爱了,又要承担多大的责任等,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懂得爱的真正意义。

04

我们每个老师,都应当学会灰度思维。

用灰度思维来认识人性,你对事情将会看得更透彻。

经常倾听学生说,他们生活得一点都不幸福,感觉自己在家里很受伤,可是在我跟他们深入交谈后发现,他们大多数的伤心与痛苦,其实都来自他们把人生想象得太完美了。

有缺憾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生,世上本就没有所谓的完美人生。

我一个同事借钱给学生,学生毕了业也未还这笔钱,于是这个同事逢人便说这个学生如何差劲,简直就不懂知恩图报。为此,他忌讳与学生交往。而他现在所教的学生,不喜欢他不说,还在背里给他取了一些很难听的绰号。

一次,他借酒遮脸,对我大倒他心中的苦水。我对此没作任何评论。

在我看来,这一切都是他自找的,都奔五的老师了,居然还搞不懂人性,也合该他如此。

说白了,是他不懂如何用灰色思维来看待人性。

我们活在这个世上,没有谁欠谁的,如果你把身边的人都想象成好人,就想从对他们的付出当中得到回报,当这愿望不能达成时,你就会以道貌岸然的身份出现,用道德去绑架他人。

说得难听点,连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不能宽容,你又能做什么呢?

如果你连灰度思维都不能运用,你又配当老师么?

05

当老师,不必把自己看得有多伟大,因为老师本身就是职业的代称。

如果你对学生付出仅仅是为了获得回报,只能说明你的付出是自私的。你应当想清楚,学生得到你的付出,如果学生不能给你回报,学生本身也是自私的。

如果你与学生间的关系,仅仅是付出与回报的关系,这只能说明你与学生都是一个德行。

在教育教学中,你必须首先搞清楚一个事实:就人性来说,没有善恶之分,只有自私之别。

你不能用你的道德来绑架学生的道德,同理,学生也不能他的道德来绑架你的道德,因为你与学生,原本就是两个独立存在的个体,彼此是因为教与学才走到一起的。

举个例子:

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,处处都讨人嫌,但他在父母面前,却懂得嘘寒问暖,是个好儿子。

仅就这个学生而言,我问你:他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呢?

事实上,这个孩子不爱学习与他尽孝,本身并不矛盾。

所以,你不能用你的道德去绑架他人的道德。看人看事,我们都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,才能真正弄清事情的真相。

06

理想都是美好的,但现实却往往很残酷。

老师要想走到更远,还真得学会用灰度思维来面对自己的工作和学生。

你学生的成绩不管好与坏,都是你教的。

有老师总喜欢表扬,不爱听批评,究其根本,是他不懂得用灰度思维来看待事物。

正如有些话听起来舒服,但对你未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,而那些听起来不舒服的话,却能让你奋起直追。

面对教学工作,你只需记住:与其羡慕别人的学生成绩好,不如自己静下心来搞自己的教学工作。就像喜欢喝茶的人,未必喜欢喝咖啡一样。茶好喝,但茶不是你的,咖啡不好喝,但你还得天天都喝,所以,怎样把咖啡调好喝,才是你应当做好的事。

07

很多老师都都弄不明白,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。

其实,人性的善与恶,并不取决于他人,而是取决于你对人性的认知。从某种程度上说,是他人的善恶观在决定着你的善恶观。

但事实上,人性善与恶的本质在于利益。

当你给他人以利益时,他们觉得你是善的,反之,则会觉得你是恶的。反过来,你也会对他们作出同样的评价。

所以,你没有必要用他人的行为来定论你的行为,你得学会自身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行为并作出相应的结论,这样,你就不会被他人所左右了。

所以,从事教育工作,你都要记住一点:你是独一无二的,更是不可替代的。

反过来,就算你的学生再不好,你也得承认他是你的学生。你对学生的态度和尊重,其实都来自于你的不可替代性。

所以,学生伤害你,或是你伤害学生,就本质而言,都是你给学生的好处或是学生给你的好处不对等造成的。

08

教学要不求学生回报,是你应当遵守的原则,因为教的目的是为育。育好了一个人,就是工作对你最大的回报。

如果你的情感挡不住利益的诱惑,或是你总想学生回报,终究有一天,学生都会看不起你。

很多老师都在这个方面吃过大亏。教书,就要堂堂正正教。我这样说,并不是说老师不需要利益,老师和其他行业的人一样,也需要利益,才能维持正常的开销,但需要指出的是,老师所需要的利益,不能从学生或其家长身上索取,只能通过自己努力工作来获得。

学生,只是老师索取利益的桥梁。你把学生教好了,教成才了,利益也就随之而来了。这里所说的利益,是指耆师通过学生这一桥梁,获得社会的认同,由社会给予的一切。

可在实际生活当中,很多老师却具备这种灰色思维,他因此常常把自己不能获得利益这一实际需求推给学生,觉得这一切都是学生的错。

其实,这一切根本就不是学生的错,而是你认知上的错。

就像很多优秀的老师身边总能聚集学生,而有些老师身边很少有学生聚集一样。学生厌恶你,离开你,你能说这是学生的错吗?

难道你就没有错吗?其实,错全在你身上,根本就不能责怪学生。

09

别觉得我说的话很扯谈,但现实就是这样。

你要记住:生活不是糖水,你想要喝到糖水,还得由你亲自去调制。

在这个世界上,你什么东西都可以不懂,但你必须懂人性。

因为你活在人类社会中,就得遵循人类社会的规则。你是老师,你就得遵守当老师的规矩。教书,说白了,就是跟学生打交道。你要想获得好的生活,就要好好对待学生,就要尽大努力把每个学生都教好,教成才,因为学生是你的衣食上帝。你要想把书教好,获得更多的利益,你必须懂得学生只是获得利益的桥梁。因此,你跟学生打交道,一定要懂得人性。

我们所从事的工作,就像一杯刚刚冲好的苦丁茶,虽然入口很苦,难以下咽,但仔细回味一下,却是沁入心脾的,你品,细细的品,就能品出人生的味道。

10

所以,很多老师能成功,并不在于他们比你聪明,比你勤奋,而在于他们懂得灰度思维,能够找到支撑人生的平衡点。

学生闹了矛盾,很多老师的处理方法,都是让学生自说自错,双方都应该反省,向对方道谦,各自承认错误。

表面上看,这种处理方式很好,可实际上却很糟糕。

闹了矛盾的学生,虽然在老师的权威下各自让了一步,但在内心里,他们是拒绝承认错误的。所以,我们要告诉学生,即便你有理,即便你是对的,但你依旧不能得理不饶人。你必须时常反省并检讨自己的不足之处,时常督促自己和同学一起进步,这才是你应有的格局。

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,如果你认为自己始终是对的,对同学寸步不让,最后吃亏的肯定是自己。你不让人,必然遭到他人的嫉恨和算计,古往今来,栽在这上面的人实在太多。

做人处事,如果不能把握好分寸,你做的事越多,越会糟到反对,因为你总认为你是对的,不肯让人,所以最后必被孤立。

所以,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生活,真假对错,都是可以随着条件发生变化而转化的,你要想走得比别人远,赢得鲜花和掌声,就要记住:对中有错,错中有对,真中有假,假中有真,不能一条道走到天黑。

11

灰度思维,是最接近真相的思维。

非黑即白,非圆即方,都是不对的,我们所生活的世界,原本就是混沌的,无常的,即黑中有白,白中有黑,黑白是可以转化的,此即灰度。

任正非先生说过:“任何黑的、白的观点都是容易鼓动人心的,而我们恰恰不需要黑的,或白的,我们需要的是灰色的观点,在黑白之间寻求平衡。”

他是最明白事理的人。因为他清晰地认识到,“一个清晰方向,是在混沌中产生的,是从灰度中脱颖而出,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,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。并不是非白即黑、非此即彼。”

生活,很难做到嫉恶如仇、黑白分明,只要是人,都有自己的想法或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,没有人没有问题。

是中有非,非中有是,才叫生活。

眼里容不得沙子并不是好事,有时甚至会偏离生活。如果我们脑子装的都是条条框框,非是即非,非非即是,很难管理自己的情绪。一旦自己的情绪被外物束缚或是牵制,对事物的评判往往会产生偏见。

而我们自己,则会走向自我封闭。

自我封闭的老师,很难接受建议或是意见。当我们开放自己的时候,才能过滤或屏蔽不符合自己需要的东西。

溪流千回百转,但终究要归向大海。人生百年,迂回曲折,道路千万条,但终归要符合历史潮流,现实趋势,方能寻求到教育的奥义。

12

对我们而言,不管是过程或是结果,都需要灰度思维。

我们是老师,自然就要允许学生犯错,不能对学生太苛求,对学生有些不合常规的行为要适度放开,才能让学生“放下包袱,开动机器”,进行有深度的学习。

学生和我们一样,都需要在灰度认知世界,寻求属于自己光明的一面。

灰度的本义要求我们要用开放的心态和动态的眼光去认知学生,并且要做好接纳学生的各种不确定的问题。教与学、教与育的过程,其实是一个平衡——失衡——再平衡的动态过程,老师的作用,就是要管理好这个平衡局面。

追求中的和谐,奋斗中的圆满,是我们永恒追求的教育境界。

我是猴场人,以教书为生,喜欢用冷静的文字,写与教育相关的生活,教途漫漫,人生短暂,惟愿呈现在你眼前的文字,能给你带来一点点触动。喜欢,请你收藏、分享和评论。我是猴场人,一个行走在教育路上的独行者。

今日话题:你觉得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老师呢?请友善留言。

(特别声明,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权删除。)

1
查看完整版本: 揭秘最接近真相的思维是如何帮助老师处理师